产品展示

  • 首页 产品展示 一场特殊的直播,让李子柒和她的“田园IP”再次成为话题中心。

一场特殊的直播,让李子柒和她的“田园IP”再次成为话题中心。

2025-03-11 20:26:51




镜头前,李子柒蹲坐在竹篱小院中,手握刻刀专注打磨木勺,身旁摆着腌酸笋的陶罐和扎染蓝布。没有“三二一上链接”的吆喝,没有限时折扣的弹窗,这场以非遗手艺为核心的直播却吸引了数万网友驻足。

一场特殊的直播,让李子柒和她的“田园IP”再次成为话题中心。

非遗“慢直播”:文化符号如何激活农货价值?
直播中展示的商品与她的视频风格一脉相承:贵州苗寨的木雕茶勺刻着苗族图腾,四川攀枝花的芒果包装印有“国家地理标志”标识,湘西腊肉则附赠腊染工艺明信片。评论区高频词从“价格”转向了“手艺”和“记忆”——“想起奶奶编的竹篮”“原来我们村的老手艺这么美”。
团队回应媒体时强调:“这不是一场单纯的带货,而是想让更多人看见乡村的多元价值。”据直播间公开信息,部分商品销售额将用于资助非遗传承人培训。

bbin宝盈集团官网首页

政策链接:乡村发展背后的制度支撑
此次直播中多款商品标注“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产品”,直接呼应《乡村振兴促进法》第二十四条“支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”及第三十七条“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”。此外,文旅部《关于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》中“培育非遗特色产业”的要求,也在直播中得到具象化呈现——蜡染围巾、古法红糖等商品均附有非遗认证编号。

争议焦点:情怀与实效能否兼得?
尽管直播引发广泛关注,质疑声也随之而来。部分网友认为:“带非遗标签的农货价格比普通产品高20%-30%,农民真能分到红利吗?”直播间工作人员出示的合作协议显示,木雕茶勺售价的15%直接支付给非遗传承人,但关于物流、包装等成本分配未作详细说明。
乡村振兴领域研究者指出:“《乡村振兴促进法》第五十二条明确‘建立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’,但具体执行仍需透明化。”

观察实录:一场“去销售化”的直播实验
通过对比平台数据发现,这场直播呈现出两大特点:

  1. 用户停留时长超行业均值2倍:平均观看时长38分钟(同类助农直播约18分钟);
  2. 知识类互动占比提升:45%的弹幕涉及非遗技艺提问,如“扎染用什么植物染色?”“古法发酵要多少天?”

开放讨论:乡村振兴需要怎样的“代言人”?
当非遗手艺成为农货的“加分项”,消费者是为文化买单还是为产品本身付费?如果剥离李子柒的IP光环,传统手艺还能否获得市场认可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!

#乡村振兴冷思考# #非遗该不该市场化# #助农直播如何走长远#